不好意思王老师,我在车上,刚刚进隧道了,这儿信号不太好。”原本约好的采访时间,却没有想到孙皓浦老师依然坚守在驻村帮扶工作的一线。“我帮村民联系了一家小龙虾养殖户,今天过去实地考察一下具体情况。”
2018年6月,学校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新入职的孙皓浦老师带着想做点事的责任感和年轻人敢干、敢闯的拼劲,主动请缨,成为学校驻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凤林乡桥沟村工作队队员,踏上了为期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之路。
尽我所能,为取得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桥沟村是成都工业学院的定点帮扶村,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凤林乡西北部,距场镇7公里,面积8.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余米。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422户村民1724人,其中,建卡贫困户93户373人。经过多年各方努力,桥沟村已于2018年达到退出贫困村标准,经过省市县多方验收摘帽,但基础仍然薄弱,稍有不慎便有返贫的风险。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给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也给脱贫攻坚带来新的挑战。
“桥沟村虽然人口不多,但是人们对于疫情防控的意识并不强,有时候需要采取一些‘吓唬’的特殊手段来告知村民此次疫情的严重性。”在未能到达一线的情况下,孙皓浦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方式协助积极协助桥沟村政府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各类问题。在开展防疫工作的同时,孙皓浦也开始思考如何在疫情之下打赢脱贫攻坚战。
受疫情影响,村民居家时间一再延长,劳动力大量滞留,没有外出务工的收入来源。为此,孙皓浦一方面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尽力电话宣传春耕政策及技术要求,及时联系生产、种植方面的专家教授指导桥沟村个体经济产业,带动村民实现村内就业;另一方面积极与成都市相关就业单位对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向外输送劳动力,保障村民收入,确保贫困村民不返贫。
孙皓浦亲手整理枇杷栽培管理教程电子版供村民宋光平了解学习
孙皓浦联系西南大学国家级果树实验室何桥副研究员为宋光平提供种苗与技术指导
桥沟贫困户宋光平,空有土地与劳动力,苦于无技术指导,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宋光平给孙皓浦打来了求助电话说:“我想种枇杷。”孙皓浦一方面叮嘱宋光平日常防疫细节,一方面亲手整理枇杷栽培管理教程电子版供其了解学习,并联系西南大学国家级果树实验室何桥副研究员为其提供种苗与技术指导,果树实验室赠送的第一批试点种植枇杷苗——华白一号已于2020年3月27日栽种。
西南大学果树实验室赠送给村民种植的枇杷苗——华白一号
桥沟村贫困户张国民,家有一亩鱼塘,因附近养鱼较多,竞争较大,利润较少,想改为养殖小龙虾,也打来了求助电话。孙皓浦多方询问,终于联系上了成都本地小龙虾养殖户,了解了小龙虾养殖成本与每亩预计年收入,寻求到了龙虾苗购买渠道,待疫情局势好转便可具体实施。
孙皓浦联系成都本地小龙虾养殖户
3月12日,宣汉县解封,孙皓浦得知允许返回工作岗位的消息后,迅速赶回抗疫与帮扶的第一线。一回到桥沟村孙皓浦便立刻投入战斗,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每个家庭的疫情防控、春耕务农、外出务工、经济损失等情况。他及时和当地干部开展研讨,找准薄弱环节,及时解决问题,争取把这段时间的损失抢回来。
孙皓浦说:“疫情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在这个困难时刻,作为一名党员,绝不退缩,一定让桥沟村的村民感受到党的温暖、学校的关心,尽我所能,为取得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沉心静气利用专业和学校优势寻找脱贫之路
孙皓浦参加“牢记职责 不辱使命 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题培训
2018年6月26日,在孙皓浦拿到硕士学位证书的第二天,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选派驻村干部“牢记职责 不辱使命 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题培训,6月29日便来到成都工业学院定点帮扶的宣汉县凤林乡桥沟村任驻村工作队队员。
孙皓浦与当地干部了解村中情况
抵达桥沟村后,孙皓浦迅速融入新的环境,以年轻人的激情和干劲,走遍了桥沟村的每一位村民家,很快了解并掌握了桥沟村的具体情况及村民的贫困状况。该村地处山区,地形叠障起伏,耕地零散,森林覆盖率达49%,有高等植树12种,野生动物10多种,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但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且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家中为留守老幼,缺乏劳动力,仅靠传统养殖自给自足故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阶段。
在了解当地情况,寻找脱贫思路的同时,孙皓浦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成都工业学院拥有的教育、科技、智力、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在服务地方中彰显成都工业学院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拔掉桥沟村的穷根子。
村民种植的木耳
“现在能够确保村民‘两不愁,三保障’,但是要实现致富奔康、改变意识和发展产业还需要花大力气。”经过摸索、研究和实践,结合桥沟村的现状,孙皓浦摸索出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的新路子。“村民普遍存在发展意识落后、发展能力不足,缺乏有能力、有想法、有技术的致富带头人。”为此,孙皓浦与当地干部一起,经过一系列筛选,最终确定了两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张国民和宋光平。与他们一起探讨木耳种植技术,为其联系西南大学菌类专家潘宇副教授指导木耳、香菇生产,已经成功在试验点种植出高质量的木耳。“我自己就是农学专业的学生,很想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潘教授是我的老师,他对土地和农民有很深的情感,也非常愿意无偿帮助他们。”
孙皓浦严格按照驻村干部要求,有超过三分之二时间在村开展工作,全程参与农民夜校、产业发展、干部培训、村民矛盾调解等各项村级事务工作,协助学校各部门在宣汉县开展帮扶工作。
我校“星星火”小队来到桥沟村开展志愿服务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各项事业亟待发展,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孙皓浦把教育帮扶作为工作的重心。除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文件要求完成各项帮扶工作,孙皓浦借助学校的优势资源和帮扶资金,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帮扶工作。包括联系专家教授针对桥沟村开展主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支教活动,组织乡村干部赴成都学习陈毅精神的党建活动等,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有幸参与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工程是幸运的,这些共同奋斗的时光,将是我职业生涯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孙皓浦说。
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
孙皓浦
孙皓浦是一个积极阳光、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90后大男孩,喜欢打篮球,喜欢养宠物。对孙皓浦这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踏上脱贫攻坚这条“路”,是一个难得的人生经历和挑战。“学校是新的工作环境,帮扶地也是新的工作环境,那边是农村,我本身学的农学,我愿意尝试挑战。”当接到学校党组织选派脱贫攻坚干部的消息时,孙皓浦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报名,他想借这个机会,为村民做点实事。
然而,毕业从事驻村帮扶工作,孙皓浦要过的“第一关”是征得父母的同意。这时,孙皓浦的父亲给了他莫大的支持,“我父亲在乡镇工作过七、八年,对乡镇工作很有感情,也想让我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很支持我去!”于是,孙皓浦带着学校党委的期望和父母的嘱托,来到了桥沟村。
下雨时桥沟村路况
孙皓浦驻村期间穿的鞋子
去往桥沟村的路很不方便,从成都要换乘动车、大巴、摩托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在中间不耽误时间的情况下,每次要耗时8个多小时。因为地处偏远地区,手机会经常没有信号。住宿情况也不理想,经常会停电停水,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盏灯。2019年的11月24日,孙皓浦房间的电插板莫名起火,灭火之后就断电了,当地找不到电工,他就从隔壁房间扯了一个插线板过来给手机充电,用手机照明。吃饭要到乡上食堂吃大锅饭,实在是想吃点好的就需要提前给当地的村民打电话,请他们杀一只鸡,叫上一起工作的同事改善一下伙食,孙皓浦会把费用付给村民,绝对不会让村民亏损。
但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无法阻止一个成工人奋勇向前的那份坚持。“村民们真的很感恩、很淳朴、很热情,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虽然我的任期马上就要满了,但是我已经答应了村民会跟他们保持联系,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很感激生命中有如此精彩的转折,很庆幸能跟桥沟村共同成长
孙皓浦蝉联支付宝健身步数第一
近两年的时间,孙皓浦见了许多、听了许多、做了许多,也学了许多。现在回忆起当初的决定,他说:“匆匆,是当时的感受,现在回首,很感激生命中有如此精彩的转折。无论是随时暴走几公里走村入户蝉联支付宝健身步数第一,还是跟村民宣讲政策后的被挽留,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总使人觉得振奋。一直以为大学所学的农学在进入工业学院工作后可能再无用武之地,直到来到桥沟村后,指导村民青脆李修枝梳果,跟致富带头人一起讨论木耳种植,下班后跟同事闲谈农业推广,以前的问题总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庆幸能跟桥沟村共同成长。”
2019年3月5日,孙皓浦发布的微信朋友圈:最开心的就是烤着火聊着村里一点一点的变化
“两年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回想起来趣事烦心事历历在目,做了很多,同时又感到还有很多要去做。感谢曾经给与我关心、帮助和支持的领导、同事、朋友,我通过自己的方式把你们的爱心和能量传递到偏远山区,汇聚成光,发热发亮。”孙皓浦懂奉献、知感恩,在驻村帮扶工作的道路上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修为,展示了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青春力量和奉献精神。
“现在宣汉县凤林乡桥沟村算是我的第二故乡,希望桥沟村能在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永远胜利!希望之后的驻村帮扶干部能更好地融入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生活中,解决他们的疾苦,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路上奋勇向前!”
(撰稿:王晓晨;图片:孙皓浦提供)